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完形心理學-心理學史

完形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分別是魏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與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三個人都是德國人,而後期都因為逃避納粹的迫害而移居到美國,因此完形心理學派最初是創於德國,後期方傳至美國發展。

魏泰默是完形心理學的創始人。首先從事似動現象(apparent movement)的實驗,以兩位年輕學者柯勒、考夫卡為為助手以及被試者。魏泰默根據實驗的結果揭櫫了完形主義的根本要義----在心理現象中,整體並不等於部份之和,整體乃是先於部份而又決定各個部份的----完形心理學派由是創立。柯勒除了曾任魏泰默研究的助手外,亦曾以小雞視覺辨別實驗為驗證完形心理學提供實驗的依據;並且以黑猩猩為對象,進行著名的實驗研究,研究頓悟學習,將完形心理學系統化。考夫卡對於完形學派的主要貢獻,乃是在於將完形理論貫徹到發展心理學的體系中,擴展了完形主義理論的研究範疇。

完形心理學對於心身關係的看法,乃是採取「同型論」(isomorphism),認為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係,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這實際是一種「心身平行論」的看法。而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完形心理學從現象學的理論出發,主要以「直接經驗」或「現象經驗」做為其研究對象,具體而言就是指意識組織結構和整體的行為。而心理學的任務方面,考夫卡明確地規範出,心理學的任務是研究「行為與心理物理場(psychophysical field)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完形學派認為,心理學不僅要研究行為,而且還要研究包括自我(人格)和環境在內的心理物理場。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上,完形學派既反對結構學派那種排斥事物的對象和意義而只強調感覺元素的內省分析法,也反對行為學派那種排斥意識和直接經驗而只強調對「刺激與反應」的觀察方法。考夫卡認為,完形心理學所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在以人類為實驗對象時,乃是基於現象學的經驗觀察法;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時,則是基於自然科學傳統的客觀觀察法。

在研究成果方面,完形學派主要的貢獻有:

1. 第一是完形學派的整體觀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完形心理學堅持心理的整體觀,認為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完形,都是一個被分離的整體。在他們看來,部份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不等於部份之總和。整體決定著部份的性質和意義;並且強調心理學描述心理現象而非分割現象以追求其結構的任務。這種重視整體、重視部份之間動的交互作用的觀點,對於反對結構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以及行為學派的機械主義,有著方法論上的重要意義。

2. 第二是對於人類知覺現象與學習理論的研究----
完形學派提出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稱之為:「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這些法則迄今仍為說明人類知覺運作的重要依據,而許多完形學派關於知覺的研究結果,仍然被寫入今日的心理學教科書當中,可見其學說的影響力。而以完形組織法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是完形心理學理論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體系,其中在學習歷程的解釋方面,柯勒的猩猩研究所得的「頓悟學習」(insightful learning)看法,雖然一開始乃是與桑代克聯結主義學習理論的「試誤學習」看法針鋒相對,然而由今日的看法觀之,兩者適巧可互為補充;而完形主義對於「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的看法,也是由不同傳統聯結主義的觀點,所提出的新解釋;至於魏泰默對於「創造性思維」(productive thinking)長達七年的研究及其成果,無論是在心理學對於思維的觀點上,或是在教育實踐的啟發上,都是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完形心理學主要受人批評的地方有二:

1.

是完形心理學家多注重現象經驗,提出的許多說法:如「格式塔」(gestalt)的概念、場域論、心理環境、等均非客觀存在的經驗環境,而是一種現象性的描述,並且以此解釋許多心理現象,這樣的觀點有著唯心論以及先驗論的傾向。

2.

是完形心理學者所從事的實驗,由於在方法上乃是從現象學的基礎出發,較為重視質的研究,並不十分強調精準的量化研究,因此受到某些較堅持心理學自然科學取向的學者的批評。

 

  總括來說,用個比較有趣的比喻來說,完形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眾多流派當中,就像個特立獨行的遊俠一般,它以反對主流(結構學派、行為學派)的姿態出現,但是又並未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本身理論的影響力,在心理學中所佔據的版圖並不是很廣逑(不像精神分析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一般,甚至被冠以心理學的第一勢力、第二勢力等稱號)但是在就心理學研究範圍的某些層面(知覺理論)來說,完形心理學又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完形心理學在心理學思想的流變當中,除了扮演著橋樑中介、甚至反動者的過渡性角色之外,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也豐富了心理學的體系。
 

沒有留言: